夫妻倆把剛摘的麻竹葉歸攏
七月的竹蔭剛好擋住日頭,在雙河街道許家溝社區的麻竹林里,75歲村民彭富基正把剛摘的麻竹葉往背簍里歸攏。
他捏著片寬葉抖了抖草屑:“這大葉子一塊七一斤,剛摘的這把夠秤了。”說話間,身后69歲的妻子羅忠英跟了上來,晃了晃背簍里的小葉子:“咱這活兒從四月能干到十月,大半年呢。”
去年天太熱,他們的竹葉收成一般,即便這樣,也比以前光靠土地租金強——以前一年不到1000元收益,去年靠摘葉領了40000余元。
老兩口能掙這么多,全是從四月到十月一點點積攢的。他們摘葉有訣竅:彭富基專挑竹林里的大葉子,這種葉子品相好、價錢高;羅忠英摘小葉子更拿手,手指在竹枝間穿梭,一把接一把往背簍里放。算下來,兩人一天能摘110斤左右,大葉子占多半時,一天能掙180元。
在這大半年時間里,除了雨天,他們幾乎天天在摘竹葉的路上。
許家溝社區8組組長萬英的賬本上記著明白賬:老兩口去年大葉子摘了18000斤,小葉子摘了7200斤。“每天我先幫他們過磅、記斤數,企業的人拿著賬本核對完,當場給現錢。”萬英記得清楚,企業收購員將錢遞過去,羅忠英把錢折好塞進布兜,指尖捏著布兜邊笑:“這錢摸著就踏實。”
“今年從四月到現在,我們已經掙了9000多元?!迸砀换牧伺谋澈t,竹篾上磨出的亮痕在陽光下閃了閃——這背簍跟著他們跑了兩年,竹條磨薄了些,卻比剛買時更“趁手”。“今年雨水好,葉子長得比去年旺,照這勢頭,今年肯定比去年強?!?/p>
老兩口的日子變化,藏在雙河街道“龍頭企業+集體經濟組織+隊長+農戶”的模式里。以前這里的麻竹林,像老兩口這樣的農戶,一年就靠土地租金領千把元,竹林里的葉子摘不摘、長得好不好,都和他們沒關系;村社干部也沒專門精力管,葉子品相時好時壞。
現在不一樣了——街道引進重慶逸軼竹木制品有限公司,建了加工廠,收購竹葉外銷到粽子廠。如此一來,就把“死租金”變成了“活收入”,利益分配一明,大家的勁都往一處使。
“以前喊農戶去看竹林,沒人應;現在不用喊,他們自己就上心。”萬英指著臺賬上的數字,“今年已經收了四五百噸,農戶領了120多萬元,比去年同期多得多。”
在重慶逸軼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的加工廠內,攤開晾曬的竹葉綠得發亮。公司負責人羅德洪展示了收購單:一噸竹葉賣4100元,2600元是農戶采摘費,當天摘當天結;450元付給管理人員,用于竹林矮化、清林、施肥、葉子收集等;剩下的抵租金、加工費和村集體收益。
這賬讓農戶心里有了數,摘得越多,手里的現錢越多,所以摘葉時專挑品相好的,看見竹林雜草順手就拔;村社干部則每天準時來統計斤數、幫著協調采摘和收購,發現哪片葉子長得慢,比農戶還急——因為收的葉子越多,大家的收益都能跟著漲。
“今年雨水足、管理好,街道5000畝麻竹預計能收2000多噸竹葉,農戶采摘費能發520萬元,加上村社利益聯結分成、土地租金等,總共能有1000余萬元分到大家手里?!绷_德洪說。
“趁著身體硬朗,我們再加把勁?!迸砀换贿呎泻羝拮樱贿呌终艘话汛笕~子放進背簍。陽光穿過竹枝,在葉子上晃出細碎的光。他直起身往過磅點走,背簍里的竹葉輕輕晃著——這沉甸甸的分量里,有剛摘的葉子,有今天能領到的現錢,還有往后日子里看得見的盼頭。
融媒體中心記者 曹讓均
主辦: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:903338624@QQ.com
版權所有:榮昌區融媒體中心(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)
地址: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:402460 技術支持: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:渝B2-20030050
渝ICP備2020011814號-1 舉報電話:61471263 舉報郵箱:1647737032@qq.com
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0120210015
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
電話:85267948 郵箱:qrmtzx123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