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毛片一区二区,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,精品福利一区,亚洲第一福利在线观看

網站飄紅

“勝利,是意志鑄就的力量”——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探望抗戰老兵王相益

編輯: 張倩 2025-08-20 10:52:38
用

王相益翻看書刊

近日,重慶兩江新區康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,上午10點的陽光斜照進住院部走廊。隨著助步器敲擊地面的“篤篤”聲由遠及近,98歲的王相益身形單薄卻脊背挺直地緩慢朝病房行走。遇到記者一行,他便停下腳步,臉上瞬間綻開笑顏,眼角皺紋如水波般漾開:“你們來啦,快進屋坐!”

“聽說您堅持康復訓練,幾個月又重新恢復行走,真是了不起!”遞上慰問品和區委老干局囑咐送達的書刊,記者對王相益的堅強意志由衷表示敬佩。他笑容滿面,聲音不大卻清晰有力:“這是意志的力量。當年打鬼子能贏,靠的就是這股不服輸的勁兒!”

王相益是山東省文登縣人,1927年出生。1944年參加工作時,正值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關鍵期。他不僅是抗戰的親歷者,還參加了解放戰爭、西南服務團,是新中國崛起的參與者、見證者。作為榮昌唯一健在的抗戰老兵,他欣然接受了記者“講述抗戰故事”的邀約,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那段艱苦的歲月,將愛國情懷銘記心間。

專訪地點選在了他最愛的圖書角,伴著書香,他徐徐打開記憶閘門。

文登縣是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,日軍“鐵蹄”踏破山河后,當地軍閥官僚逃竄,百姓飽受日寇燒殺搶掠之苦,年幼的王相益便隨父母,在一次次惶惶奔逃中親歷了家園被焚掠的切膚之痛。

“小時候,‘跑反’是家常便飯。日軍一來,全村人既要藏好種子和糧食,還得抱著孩子、攙著老人逃竄躲避,苦不堪言。老百姓的心態從最初的恐懼逐漸化為刻骨的憤恨。八路軍來后,瞬間點燃了大家的希望!”王相益回憶道,共產黨員們雖然只有簡單的步槍和大刀,卻不離不棄守護老百姓安寧,還組織群眾學習文化、發展生產并進行反擊。1944年起,膠東抗日根據地發起反攻,逐步收復文登及周邊鄉鎮。

說到此,王相益情不自禁用家鄉特有的韻律,輕快且堅定地哼唱起當年流行的民謠:“救星從天降,八路軍共產黨,建立起根據地,保衛我家鄉……”

旋律中,清晰記錄了那個年代翻涌的抗日烽火:共產黨不僅組織起保衛家園的力量,更將兒童、婦女、青年編織成“兒童團”“婦救會”“青救會”等群眾抗日網絡,王相益就是“兒童團”的一名活躍少年戰士——他踴躍參與文化知識學習,參加站崗放哨任務,以稚嫩的肩膀分擔抗戰重擔。

1944年,正值抗日戰爭進入反攻關鍵期。步入青年的王相益正式加入公安大隊,因識文斷字擔任通訊員,每天須及時、快速、準確撰寫領導“口令”,確保各項指示精神精準傳達。“那會兒各村都有聯絡員,像大樹在地下的根須,交織成網。盡管日寇層層封鎖、阻礙重重,仍阻擋不住我們的消息穿梭。信息聯絡,成為敵后戰場的無聲較量,同志們工作如履薄冰,卻是抗日活動井然有序的保障!”

由于表現出色,王相益很快升任班長,一手組織軍事訓練,一手帶領班員做好后勤、保障部隊休整,還抽空為村民義務勞動、傳播戰況與文化知識,兼顧農村宣傳服務工作。抗戰勝利后,王相益并未松懈,更加積極地帶動老百姓開荒生產、自力更生搞發展,榮立三等功,成為勤儉節約、艱苦奮斗與努力學習的榜樣。

1945年,抗戰取得勝利,國民黨發起內戰,硝煙再次彌漫。工作成績優異的王相益于1947年被提拔為文登縣公安局外勤干事,聯合海關事務所等部門對往來人員進行檢查,以避敵對分子進入管轄地界,維護國家海域線和諧安寧;1948年初,王相益調入華東野戰軍七縱隊后勤部任職,“后勤兵也踩著‘鬼門關’!我們負責管理彈藥運輸、分發,距離戰場不能太遠,經歷了諸多危險時刻,最危險時子彈曾擦肩而過,好在每次都能有驚無險撿回一條命!”

1949年,解放戰爭取得勝利,王相益又背起行囊主動加入西南服務團,帶領30多名隊員徒步走進還未“太平”的榮昌,一邊征糧剿匪,一邊帶領鄉親們學習提升、建設家園。最終,這位山東漢子扎根在了這片為之奮斗的土地,在供銷社、檢察院、手管局等多個崗位服務直至離休。即使晚年,他仍以筆為戈,擔任西南服務團榮昌團史研究會會長時,將榮昌真實的反共案例寫成警世連載小說。

“來榮昌的服務團,如今只剩我和另一位解放戰士了!”老人平靜敘述時,不時打開手機相冊翻看舊物、勛章,翻閱到西南服務團合影時,他盯住照片出了神,臉上盡是深沉的不舍,嘴上卻釋然道:“但我們何其有幸,能見證祖國翻天覆地的巨變。從一窮二白到讓百姓衣食無憂,這是幾代人用青春與熱血澆灌的碩果,是中國人民永不服輸、團結奮進、意志堅定的力量,我相信,祖國未來會更加強大!”

專訪結束時,王相益執意送記者到門口,面對大家“保重身體”等叮囑,他爽朗笑道:“抗日時一心只想‘把鬼子趕出中國’,解放時一門心思‘還百姓安寧’,建設地方時立下誓言‘不給新中國拖后腿’,人一輩子要有信仰,98歲也一樣!我還要繼續保持不服輸的勁頭,堅持康復訓練,在幸福歲月里堅定前行!”

融媒體中心記者 蔣坤紅

記者手記:

以民為天,是刻入骨髓的堅守

初見王相益,98歲的他正拄著助步器在病房走廊練習行走。單薄的身影里透著一股挺拔的倔強勁兒,正如他所說:“能重新站起來,靠的是和當年打鬼子時一樣的意志。”

這份意志,在兩小時的專訪中化作了具體模樣。

地點選在圖書角,因為這里堆滿了黨史書籍;手機里,是撰寫的小說手稿;談及戰時過往,他的雙手會不自覺摩挲、揮動,仿佛在模擬當年情景;哼唱民謠時,鄉音重現出滄桑歲月;看到西南服務團合影照,他動作變慢,雖嘴里喃喃“就剩我們倆了”,語氣卻交織驕傲。

最令人動容的是,這位功勛加身的老兵還反復強調“平凡”。這份平凡感,讓我們看到了“不服輸”的意志,是刻入骨髓的謙遜——

當被問及“對抗戰勝利的貢獻”“對當代青年有何寄語”時,他均激動地連連擺手:“中國有那么多浴血奮戰的戰士,年輕人該學習他們的精神!我只是位參與服務的工作人員,這點經歷,輪不到我講!”

可正是這個“平凡”的工作人員,在烽火中助力織就信息網,在槍林彈雨中保障彈藥供給,帶著30多人徒步入川、把他鄉變故鄉。

知悉了老人的謙遜心理,記者從側面追問其畢生感悟,他才鏗鏘道出四字真諦:“以民為天!”這四個字恰是對青年一代的殷殷囑托:“抗日戰爭勝利、解放戰爭勝利、國家飛速發展,都是黨領導下人民群眾拼出來的勝利,是人民意志的共同結晶。步入新時代,我們更要堅持以人民為發展中心,以謙遜之心保持‘永不服輸’的意志。當萬千意志匯聚成磅礴力量,必能以韌為刃,在民族復興新征程上劈波斬浪,在攻堅克難中續寫新的發展篇章。”

主辦:榮昌區融媒體中心 投稿郵箱:903338624@QQ.com

版權所有:榮昌區融媒體中心(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)

地址:重慶市榮昌區海棠大道80號 郵編:402460 技術支持:華龍網 經營許可證編號:渝B2-20030050

渝ICP備2020011814號-1 舉報電話:61471263 舉報郵箱:1647737032@qq.com

榮昌區網絡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舉報電話61471261

中華人民共和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:50120210015

渝公網安備 50022602000312號 電話:85267948 郵箱:qrmtzx123@163.com

主站蜘蛛池模板: 青海省| 天祝| 临潭县| 页游| 大庆市| 茶陵县| 襄城县| 宜川县| 正宁县| 左权县| 鹿邑县| 鄂州市| 普洱| 梨树县| 昆明市| 离岛区| 顺昌县| 米林县| 青田县| 灯塔市| 崇仁县| 双柏县| 枝江市| 兴宁市| 文水县| 外汇| 长春市| 革吉县| 泽州县| 莎车县| 化德县| 隆安县| 盘山县| 白玉县| 开原市| 镇康县| 南投市| 永顺县| 涪陵区| 达州市| 昭通市|